厂房内,刘雄武站在某故障设备前侧耳倾听,异常的响声让他大致确定了发生故障的部件。在与操作人员进行简单交流后,他带领维修团队拆开了设备的外壳进行维修作业。在团队的默契配合与高效工作下,他们迅速解决了该设备出现的故障。
刘雄武高效的诊断维修技术离不开日常的学习积累。他从小就对电气设备有着浓厚的兴趣,高考时选择了中南大学电气维修专业,开始系统学习维修知识,但求知若渴的他并不满足于老师讲授的内容,还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外文电气维修书籍,并对身边的物件进行拆卸维修,不断补充自己的学识。
他的这些习惯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。他说:“科技发展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我学习的速度啦,再不去学习新技术就要被时代落下了!”从最初拆解维修自己手边的小物件,到给出现故障的家电进行维修,在这个过程中,他逐渐将自己从最初的“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”升级成为电器“防未病”,针对容易出现损坏的家电,仔细研究工作原理,找出能够优化替代的方案来预防问题。为了方便研究,他在家中专门开辟了一片区域作为“试验室”,帮助他逐渐摸清各个机器的“脾性”。
这样的习惯也被他带入到工作当中。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,已发生多起事故导致设备损坏。维修此类设备不仅成本高,而且难度也相当大。经过数次维修后,他开始思考:是什么导致这个设备频频出现故障?经过观察,他发现造成故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设计缺陷,致使在操作该设备时,两个关键零件易发生碰撞。为解决这个难题,他从汽车的倒车雷达中获得了启发,在其中一个零件上安装激光信号对射器,并将信号输出写进控制程序。这样当两个零件相互靠近到达一定距离时,控制程序就能自动停车,及时避免碰撞发生。这个预防装置自投入使用后,零件碰撞导致的损坏事故就再也没有发生过,这不仅节约了高额的维修成本,还保障了该设备不会因为频繁更换零件而中断生产。
对于49岁的刘雄武而言,对电气维修的高度热情是他不断突破的最大动力,每次他都能从修好的设备中获得成就感。他坚持治已病而防未病,始终期望企业的设备能在他的“呵护”下安全、平稳地运行,这就是刘雄武的“医者仁心”。